Leica M2(一)
來自50年代的經典。
有煩惱過究竟是把這篇寫成言之尚早還是開一個系列寫M2,最後還是決定選擇後者,言之尚早終究是一個談論自身想法的系列,如果是器材軀使的話還是分立出來比較好,雖然應該不會拿M2拍太多照片(笑)。
先上圖。
我想喜歡拍照的人大概都會對Leica有種情意結。對於Leica相機鏡頭可以帶來的驚喜早年就有體驗過,最後結論是我不需要Leica去拍攝我喜歡的照片,由M9, Hexar, Noctilux到近年又再賣掉的50lux,最後留下來記念的也就只有Voigtlander的R2a和50/1.5 (還要是ASPH版)。
那麼你會問,為什麼是M2?剛剛提到的情意結只是影像的部份,對於Leica相機經典工藝和設計這點的喜愛其實一直沒變(也就是買回來看)。
留意了M3好一陣子,機緣巧合讓我在網上看到有人賣一台Black Repaint的M2,價錢相宜就立刻決定買下(後來木竹發現滿多人跟這位賣家查詢過)。
所謂Black Paint其實是Leica少量製造的版本,Original Black Paint的M2是收藏品,動輒幾萬元,Repaint的M2則是後期手工脫掉普通M2電渡後再塗裝的成品。
雖然收藏價值完全是兩碼子的事,但外觀上同樣能有相約的露銅效果(因為黑漆終究還是會掉),單是這點就足夠讓我下手,露銅實在太美,而且這樣子的M2比起其他Leica也低調得多。
這次買M2除了買來看外其實也有想要一試Leica古典鏡頭的目的,L39鏡頭價錢不算太貴,但卻有著深遠的歷史。買了M2只用VM50這樣的現代鏡也是太浪費了,所以也為它配了一支Summitar 50 f2 。這支50mm縮頭鏡從好幾年前就有一直關注,光圈全開有著微旋的散景,收光圈後清晰銳利,極巨傳統Leica鏡的特性。
也就是這樣,我的50年代組合終於成軍,接下來就談談拍攝感。
簡單直接地說,從用家角度我想R2a在各方面都比M2來得方便得多(除了M2過片感覺超好)。
第一次用Leica底片機,覺得上片好麻煩,沒有測光感覺則是還好,底片拍多了還是會有某種測光直覺。拍攝時發覺M2的觀景器不像R2a般明亮,加上放大率並沒有M3高,對焦準繩是有差,f2已經十鐘勉強。
可能是太久沒用這類型底片機,第一捲底片拍完後忘了回片就打開了片閘,還好只影響了數張。
實拍一如所料是沒有特別大驚喜,不過這可是60年前的相機,拿上手就有種莫名的感動,相信每個喜歡拍照的人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這次先寫到這裡,好好記錄這台少有地為買而買的相機,嘿嘿,下篇待續。
Voigtlander 有為 Bessa R 系列機身設計 Trigger Winder,或許有助於提升過片手感。
回覆刪除可以請問您這篇的照片是使用哪一種底片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