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幅之癢 - 從Pentax 645D 到 645Z
從2015年起至今,攝影總是有點停滯不前的感覺,沒有什麼突破,沒有拍到特別有驚喜的作品⋯⋯
全片幅Full Frame在2016年已經是相機的基本,二手的6D、A7全幅相機價錢比起很多全新的APS-C和M43來得更加便宜,Full Frame不再是高不可攀。
有留意我Instagram的朋友大概都知道2015我大部份時間都是拍中幅底片為主,每次用Digital時都覺得Full Frame的氛圍總是欠了點什麼。再者在這個Full Frame泛濫的年代,當然是想要追求一些與眾不同之物,最後就踏進了一直心癢已久的數位中片幅之門。
首先,我想大部份人對Digital中片幅都有一個很大的誤會。雖然全幅sensor的尺寸跟135底片的尺寸一樣,但數位中幅sensor的尺寸卻比120底片(645)來得要小,從下圖可以看出645Z等相機的sensor size剛好只是Full Frame和645底片的中間,所以數碼中幅和645底片從根本上就有著一定程度的差距,焦距也會有相應的"Crop Factor"。
話雖如此,但那個比起全片幅大快要一倍的感光元件已讓人趨之若騖。
Digital中片幅相機的選擇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數碼機背 (像Hasselblad CFV / Phase One IQ Digital Back),另一種則是像DSLR那樣機身和Sensor一體化的相機(如Leica S2 / Pentax 645Z)。價格上以好幾年前的舊機背為最低,但大部份在使用上有一定限制,拿出去外拍也不容易,論可靠性和方便程度,還是Leica和Pentax那些像DSLR一樣的中片幅要優勝得多。
買645D之前其實完全沒有踏進中幅的念頭,整個中幅計劃都是有天在逛某論壇的二手相機買賣區而萌生(所以大家還是少去看為妙)。那時看到有人賣Pentax的645D,價格相當合理,便一口氣連著kit鏡買下。
645D是2010年的機種,和5D2同期,有著一塊中片幅的CCD感光元件,可算是僅有到了今天還能用的CCD sensor相機。現在去想,645D在2010年真的是像怪物般的處在,不論硬件,單看畫質和操控以今天的標準去看也不會過時,如果和當時的其他相機去比,簡直是要超出好幾班。
Pentax 645D和之後的645Z同樣沿用了Pentax 645 Mount,可以共用底片時代的一系列鏡頭。Pentax 645的鏡頭大致分為A和FA系列,A系列較舊並沒有自動對焦,FA系列則再細分最新的D-FA和FA鏡。
A系列鏡頭的價格超級親民,而FA鏡頭除了超廣角變焦和長炮外,價錢也比什麼L鏡G鏡要便宜得多。以今天的角度來說,好的645鏡頭平均都比全幅鏡便宜,加個接環更可以轉接Pentax 67的鏡頭來用,貴其實只在機身。
購入645D是2016年初的事,645D時期使用了下列兩枝鏡頭
1. 定焦鏡Pentax-D FA 645 55mm f/2.8 AL[IF] SDM AW (下稱FA55)
2. 變焦鏡Pentax FA 645 45-85mm f/4.5 (下稱FA4585)
有關鏡頭的想法,之後會再慢慢詳述,現在先談一下相機本身。
Sony的無反用了兩年,重拾645D那樣的單鏡反光相機,難免有種久違的感覺。雖然電子觀景器能輕易確認曝光,但卻少了光學觀景器的實感,有時候真的難以取捨。
對於645D的第一個印象是重,十分的重。645D重1480g,5D3機身重950g,更莫說625g的A7r2了。關於這點,入手前其實就已經有了覺悟,老實說慣用的Pentax67其實也是這個重量,為了畫質難免要作出犧牲。
比起重量,個人認為體積的影響相對要大得多,645D的體積比一般DSLR大上不少,拿出去拍照時收納便成了一個大問題,選相機袋時又會多了一個考量,大致分別請見下圖。
作為專業級相機,645D在操作上當然不會讓人失望,加上機身超級大,能放按鈕的地方自然比其他相機來得多,每個設定好像都有自己的一個按鈕,有點誇張。另外由於中幅反光版震動得比較厲害,使用腳架開慢快門時很多時候都要用上反光版預升(Mirror lockup),而這功能也有自己獨立的按鈕,不像DSLR一樣要在menu裡找。
我從來都對相機操控感沒有太大要求,基本能用就ok,反正實際拍攝大多也只是調調光圈ISO,現時大部份相機都足夠應付有餘,所以就不多談操作了。要談645D,最重要當然是那個傳說中的中幅畫質。
我想中幅和全幅的分別是難以言喻的,但一看照片卻又能看出其分別,明明是拍攝同一樣的物件,很多時候就是中幅的質感比較好,我想這就像大家由M43/APSC相機換成全幅一樣,不過個人認為從全幅到中幅的差別並沒有APSC跳到全幅那樣明顯。
有關中幅的特點,巨體可以分成三部份,分別是立體感、視覺和散景。
立體感並不是指散景可以有多糊,而是相片的層次感,在拍攝風景細節時會份外明顯,實際有多好,還是留待大家看圖去判斷。
Pentax 645的標準鏡選擇有FA55和FA75,前者大概是135相機的40mm左右,後者則是60mm左右,都不算是全幅經常會用到的焦段。加上645感光元件的比例是4:3,使用上和平時135的3:2很不同。話說剛開始拍照我是很討厭4:3的,但拍攝舊了,慢慢覺得相片愈闊愈好。以剪裁角度來看,用645更方面我裁67比例。
中幅鏡頭最大光圈大多都在F2.8左右,以135換算的話,散景程度是F1.8左右。個人覺得中幅最大的吸引力在於散景過渡,雖然同是F1.8的糊度,但整體散景感覺要實在好多,這也是我會迷上底片中幅的主要原因。
645D的感光元件算是最後期的CCD,2010年後各大相機品牌都轉用了CMOS,不少人到現在還會追棒CCD的獨有的顏色,個人對這方面沒有什麼特別看法,因為讀取資訊的方式不一樣,顏色也自然不同,實在沒有好壞之分。
反之CCD帶來的缺點卻十分明顯,首先所有CCD相機都沒有Liveview功能,原因好像是因為感光元件會過熱不能長期開著,然後CCD相機的高ISO表現惡劣,ISO800已經是極限,加上光學限制鏡頭最大光圈小,稍低光環境下手持根本不能拍攝。另外CCD在長曝時噪點也比CMOS明顯,總之645D就是一台日光機。
撇取上面兩個問題,645D的畫質是無懈可擊的,比起6年後的全幅相機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CCD在低ISO的表現是十分萬分的好。
實際使用上,645D除了高ISO多noise的問題外,最令人困擾的就是相片儲存的時間。用上90MB/s的SD卡也好,拍一張RAW最少也要等個6 、 7秒,超級不方便。當然你可以說拍底片甚型連preview也看不到,不過數碼就是數碼,立即檢視照片是十分重要的功能,發現設定調錯也可以立刻修正。
FA55是一枝我十分喜歡的鏡頭,視角上不會太窄也不會太廣,剛好落在35mm和50mm之間,拍出來的視野很對口味,重量也相對適中。
鏡頭成象就算是全圈光圈還是同樣銳利,絕對能讓4000萬解像度CCD盡情發揮。
中幅f2.8的光圈大概是平常的f1.8左右,雖然景深不算超級淺,但之前也有說過,中幅散景優勝之處不在於淺與深,而是在過渡,細看之下分別還是挺明顯的。
如果645D只能用一支鏡頭的話,FA55一定會是我的首選,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平均,亦是我手頭上幾顆Pentax 645鏡頭中成象最好的一顆。一機一鏡的情況一定會帶上它,43mm視角已足夠應該日常所需。
再來的是FA4585,這是我在去冰島前入手的鏡頭。考慮到再惡劣天氣下難以換鏡頭,所以還是買一顆變焦比較安心。
FA4585的是舊時代的鏡頭,膠感鏡身詐看之下看似好輕,但鏡頭剩重已近900g,配上645D後這個組合就是2.5kg,已經不是能長期手持的重量了。
實際使用上表現當然不夠FA55好,廣角端也嫌不夠廣,光圈全開時成像略有鬆散,不過由於中幅本身就有著優勢,縮圖看起來還是很立體,最重要是FA4585的價格超級便宜,實在物超所值。
結果冰島之行除了用Sony的A72外,就是用645D配FA4585的組合,也拍下了不少好照片。(題外話,冰島遊記沒有完成實在抱歉,其實之後幾日天氣不好,也沒有拍到太多照片⋯⋯)
總括來說,以2016的角度來看,645D是一台有趣的相機,好與壞都很極端,讓人回想起以前用過的Sigma DP2x和DP2M。二手價格也隨年月一直下降到合理的水平,是一台相當適合讓人踏進中幅深坑的入門機。
用過中幅後實在很難回頭,過了大半年後,基本上已經不想再用全幅相機,可是由於645D有著種種限制,出外旅遊時也不能只帶它一台,不然光一暗點便沒法拍照,始於不夠萬用。然後便慢慢萌生了升級的念頭,是的,是那台從來都感覺高不可攀的645Z。(下面開始都是645Z拍的照片。)
某天閒著又去逛某論壇的二手區,無意中看到了很不錯的645Z deal,想了好幾天,最後決定把645D賣掉並拿了人生第一份薪金去升級,買這麼貴的二手相機其實還是有點怕,還好最後相機沒有什麼暗病⋯⋯
645Z和645D在外觀和操控上如出一徹,但相機內當然已經煥然一新,畢竟是2014的新時代產品,645Z在很多方面都要比645D優勝得多,大部份645D為人垢病的地方在645Z上都有大大改善。
645Z和645D最大的分別就是內裡的感光元件,從40MP的CCD升級到50MP的CMOS,是和Phase IQ250 and Hasselblad H5Dc一樣的Sensor。從CCD到CMOS,最重要的就是解決了高ISO畫質差的問題,645Z的可用ISO在3200以上,雖然鏡頭大多只有F2.8,但也勉強能應付種種沒有補光下的室內場景,陰天時候也可以輕鬆拍攝。
在低ISO畫質上個人認為645D和645Z在細緻度上分別不大,只是因為CCD和CMOS的關係,發色會有點不同,我反而覺得645Z的顏色更貼近真實。另外645Z的RAW檔在後製上空間也會比較大一點,Dynamic Range更闊,不過也是預料中事,兩機相差也足足四年。
除了高ISO表現大幅提升外,因為使用CMOS,645Z也有了Liveview的功能,還配上了實用的Tilt Screen,高低角度拍攝比以前645D要方便得多。除了晚上長曝噪點少外,也能運用Liveview準確構圖。
645Z上也用了較新的處理器,拍完照後終於能夠做到即時回看,感動莫名,大概40MP的RAW檔對2010年的相機來說實在是太大的負荷。
總結以上幾點,可見645Z除了先天上的重量問題外,其實已經一拼解決了所有645D的缺點,成為一台甚為全能的Outdoor中幅機,也因為這樣我當天才能下定決心讓荷包淌血升級。
換了645Z後添購了以下兩枝鏡頭。
1. 定焦鏡Pentax SMC FA 75mm f/2.8 (下稱FA75)
2. 定焦鏡Pentax SMC FA 645 150mm f/2.8 IF (下稱FA150)
75mm是645底片的標準鏡焦段,在底片上等效43mm左右。由於Digital中幅的Sensor比645底片少,所以會像APSC一樣有crop factor,FA用在645D上大約是60mm,由於這樣畫面相對較窄,所以FA55也更像數碼中幅的標準鏡。
FA75的優勢有三,最直接的是價錢,比起FA55要平差不多一倍。第二是重量和體積,是Pentax 645系統中最輕盈的餅乾鏡,裝了鏡頭好像沒裝一樣⋯⋯(主要還是因為645Z太大)。最後FA75的雖然畫面比FA55要窄很多,但亦因為這樣較容易拍出明顯的散景,而這也是我會買FA75的原因。
A75的主要問題在於光圈全開銳利度不夠好,邊角也甚為鬆散,最重要是散景表現略為凌亂,不像FA55般厚實好看。我是認為FA55和FA75各有優勢,所以兩顆也有交替地作為標準鏡拿出去用。
而原本是沒有打算買FA150的,只是偶然看到有人在賣,價錢不錯才入手。自己甚少使用長焦距的定焦鏡頭,就當作是試試不一樣的視角。FA150算是比較舊的FA鏡頭,全開光圈時銳度比FA75更差,不過除了能造出極淺景深外,散景也十分柔美,而且比同類型鏡頭要輕得多,帶出國也不算太壞。
中幅有那麼神嗎?當然沒有。
我自己覺得全幅和中幅的分別是能夠看出來的,中幅照片的氛圍也很特別,但當中的分別其實沒有那麼大,值不值得用近兩倍的價錢和重量去換取當中的差別就見人見智了。645D現在的二手價是相當值得入手,就當作是拍底片來用其實也不錯。改善了645D種種問題的645Z現在二手價格也比開賣時要低得多,慢慢地現行格式的數碼中幅相機也將會在未來幾年裡普及起來。最令人期待的是明年Fujifilm的中幅無反,單是重量就輕了一倍,相信接下來Sony和其他廠商也會加入戰團。
比起現在的所謂數碼中幅,我更期待真真正正的中片全幅。如果數碼感光元件能造到645底片的大小的話,全幅和中幅的差距就會明顯得多。理論下Pentax 645系統現有的鏡頭和接環都能支持645底片大小的感光元件,問題只在Sony何時會投放資源去開發Sensor,最後也要看市場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需求,到真正能讓我能買到的時候,大概已經5年多甚至更後的事了。
換了相機的這大半年,畫質好了,照片不卻見得有比以前好,最後問題其實還是在自己本身,只能再努力,今天就寫到這裡好了,謝謝看到最後。
後記:645D和645Z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都已經出掉,使用上沒有找到期望中的手感,同時重量也帶來了種種不便,只好毅然放棄,希望下個更美妙,完。
一旦你穿過瓶頸,你將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I am looking forward for it .
回覆刪除非常喜歡你的照片和文筆
回覆刪除一定要繼續拍下去噢!!
一定一定!
刪除久違高質量的一篇,期待接下來的文章和攝影作品
回覆刪除希望能保持一週一篇~
刪除好呀好呀,鍾意睇你寫blog~~~~
刪除希望你快些能找到下一個更美妙!
回覆刪除請期待下篇!!
刪除從您預告要發文之後一直等到現在XD
回覆刪除很多人一直說頭腦比器材重要,但有時候真的需要嘗試過才能真正了解
非常佩服~真的很厲害!
非常令人激賞的一篇文章,感謝您分享!~~
回覆刪除謝謝你的大方分享,很棒的文章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請問版主都是使用a7 mark2嗎?一直以為是使用a7r mark2。還是我記錯了
回覆刪除最近富士xt2很火熱,不知道版主有沒有機會測試到呢?
謝謝,文字上的整體脈絡很美,結局也是物暢其流,東西讓人了,很優雅的結局。
回覆刪除我是在PentaxFansClub看到人家張貼的遊記,作者說到他還是保留了*ist D和K10D這兩臺CCD相機,我雖然對機械沒興趣,但一個東西只要絕版了以後就很讓人好奇它過去是以怎樣的身份存在,然後我就查到了645D,在臺灣露天拍賣、PFC跳蚤市場、DCVIEW二手市場都有不同的價錢,很意外已經降得五六萬新臺幣幾乎可得單機身了,我想比起APS-C的CCD機器,我更好奇這645D。
回想起來也許機械的中片幅相機永遠也不會壞,但等五十年後,大概臺灣可能也找不到人修理了,而且現在中片幅底片機就有找不到底片;買不起底片來拍的困窘,與其在底片費用上辛苦的打轉,或許嘗試數位中片幅也是個解方,還可以練練握力與習慣重量。
謝謝您的文章,雖然圖片鑑賞我不懂,但整個文字上很能讓人放鬆,謝謝。